《汽车理论》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汽车理论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讲授汽车的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基本性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为汽车设计和汽车测试技术等后续课程提供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汽车理论》课程是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交通运输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市场营销等其他六个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材选用的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汽车界的知名教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理论第五版教材。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的汽车理论课程总学时60学时,理论教授54学时,试验6学时;车辆工程汽车理论教学团队还为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服务工程专业、交通安全专业、动力工程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汽车理论课程,总学时40学时,理论教授34学时,试验6学时。
本课程遵循“强化高质量的理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原则,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形成“融教书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锐意改革,构建《汽车理论》课程的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宽厚、复合、创新”特征的自动化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具体目标如下:
(1)组织启发、互动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近一步强化对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掌握。
(2)通过课程报告、课程小论文、课程大作业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挖掘课程内容深度,加深学生理解,激发钻研精神,增强研究能力为原则,在汽车试验的基础上,对汽车的性能作出正确的评定。
(3)以实际试验为背景综合所学知识,选定汽车综合性能最佳的改进方案。
(4)注重案例教学,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汽车性能评价案例有机融合,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展开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对《汽车理论》的理论和实践的掌握。
(5)注重团队建设和师资培养,合理分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