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包装设计》说课稿
艺术与传媒系 周冠男
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程是《产品包装设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介绍这门课。
一、课程定位
《产品包装设计》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完成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1.1 职业技能需求
对应专业:工艺品设计专业
岗位需求:在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网络媒体等企业从事产品包装设计工作。
1.2 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前导课程:《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版式设计》、《PHOTOSHOP》等。后续课程:《广告设计》、《VI设计》、《印刷工艺》等。
二、教学内容
2.1 课程设计理念
针对性:针对于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考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能够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学习项目。
应用性: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在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
2.2 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产品包装设计的程序。
b.产品包装的能力。
c.产品包装结构设计。
d.创意包装的成品体现。
(2)能力目标
a.能够按程序进行初稿操作。
b.能够独立设计包装结构。
c.能够独立完成产品系列包装成品体现。
(3)素质目标
a.爱岗敬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
b.摄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c、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岗位目标
从事产品包装设计的工作。
2.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产品包装设计的编排原则和艺术规律的灵活运用。
难点:创意系列包装的成品体现。
2.4 课程项目
根据企业与行业需求,设计了七个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项目。
项目一、剪纸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二、蛋雕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三、鱼皮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四、陶瓷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五、刻瓷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六、烙画工艺的包装设计。
项目七、工艺品系列包装设计。
2.5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三、教学资源
3.1、教材建设 采用与本项目化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同时提供多种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
3.2、师资队伍 具有执教能力、业务水平强的“双师”教师队伍。
3.3、网络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及课程网站
3.4、项目化课程标准
3.5、试题库、习题库
3.6、图片库、视频、Flash
3.7、课程教学PPT课件
3.8 实训条件:校内设有创新创业工作室与大师工作室;校外有企业实习实践基地。
四、实施过程
4.1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示范指导法、多媒体等方法对基础知识和单项技能进行引导式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任务引领法、调研法、现场教学法对综合应用技能进行自主型学习。将引导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4.2 教学手段
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大量仿真Flash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
4.3 教学过程
课程特殊性:以项目任务一,剪纸工艺包装设计为例,先举出优秀作品,每位学生提出该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通过教师点评,得出相关知识点并提出项目要求,小组讨论后得出设计方案,进行项目实践。
具体实现方法:学生自行准备剪纸作品及设计素材,运用相关软件完成包装设计。
4.4课堂总结
五、教学考核
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公众号投票相结合的考评体系。
1.过程性评价:
日常出勤占10%;
项目训练占20%;
小组任务占10%;
公众号票数结果占30%
(因为包装设计最终要面向市场,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消费者的评价会比教师的评价更有价值,所以利用系里公众号,面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不记名投票,第一二三名得分25-30分,第四五名得分18-24分,其他10-18分。)
2.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30%
六、教学效果
6.1学情分析 2016级艺术设计班共17名学生,其中文化课最高分266分,最低分157分,专业未过省联考分数线15人。
课堂讲解内容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浅到深逐步渗透。
6.2教学效果
1、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完成所有岗位任务中的操作,在一对一的技能考核中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
2、自开设此门课以来16级学生获得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比赛项目(创意产品设计与形象传播), 也是课程项目中的任务。
选拔方式:在课程中训练, 择优参加比赛。
实现岗位工作、实训任务和比赛项目的有机结合。
6.3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七、改革思路
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我们将在黑龙江省内寻找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县开启“校地合作”,进行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是兴趣和特长,分别为当地进行案列分析设计,包括旅游工艺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这一案例设计将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来实现和完成。毕业时,将毕业作品展与现场招聘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
2、引导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实现岗位工作、实训任务和比赛项目的有机结合。以比赛促进学习,以比赛检验岗位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