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设计取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古剧“撮泰吉”元素与文创产品抱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现。“撮泰吉”(cuō tài jí)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比较接近彝语的译音,现在用"撮泰吉"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近年来,文创产品一直是很多旅游文化爱好者追捧的东西,本作品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有效传播民族文化,传播景区文化,景区文创产品品牌化可以有效传递景区的精神文化内涵。威宁是贵州省唯一一个由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组成的县份,多民族的文化孕育这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撮泰吉”元素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文化魅、以抱枕的形式进行表现独具艺术魅力,相信会深受人们的喜爱。
“撮泰吉”面具造型粗犷古朴,色彩单调无华,极少雕琢装饰。面具上用粉笔或石灰画出白色各式线条,象征人物高龄的皱纹,也有的说是表示彝族先民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被树枝划下的痕迹。“撮泰吉”面具延续了古代祀神驱鬼活动中鬼神面具的基本风格,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舞蹈等方面,它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撮泰吉牛角”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