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图片介绍的是唐三彩,唐三彩烧制技艺是中国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是洛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的传统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就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2008年6月7日,唐三彩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是唐代陶瓷文化中心之一,诞生了著名的唐三彩。随着唐三彩的消亡,洛阳在中国陶瓷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日渐衰落。新世纪以来,洛阳民间艺人创造的仿古唐三彩、现代洛阳三彩、洛阳牡丹瓷三项烧制技艺愈发成熟,洛阳悠久的陶瓷文化再放光彩。唐三彩陶釉艺术诞生于公元618年的唐朝,最初因以黄、绿、白三色组成使用而得名,又因其珍品大量出士于唐东都——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它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而闻名中外,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和室内陈设艺术品,为洛阳传统的出口工艺品,深得中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东方艺海明珠”。产品远销国内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作为国礼,已赠送给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
第二张图介绍的是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迏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河洛大鼓的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知名的艺人有段雁、胡南方、李禄、张天倍、程文和、段界平、王小岳等。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1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问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未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貝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第三张图介绍的是洛阳宫灯,洛阳宫灯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2008年入选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问。"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风靡全国,波及海外。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日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