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而地震后所伴随的余震常常会给高楼倒塌和平房坍塌的救援带来作业环境复杂、救援装备需求大、 救援持续时间长且紧迫、救援危险性大等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防震减灾事业进步离不开地震科技创新,地震科技兴则地震事业兴,地震科技强则地震行业强。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地震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测量、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等领域都稳步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向建成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因此,如何在减少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人员增加的同时尽量救出更多人员成为救援中所要攻克的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需求设计出此机器以应用于地震中的高楼倒塌和平房坍塌中的危楼支撑和人员的救援。
实现功能:针对地震中倒塌的危楼的支撑功能,和地震救援中所必须应用的爬楼功能。
1、多功能性:地震救援机器人应该具有多种功能,如搜索、救援、搜救、运输物资和通信等,这样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效率和适应性。
2、稳定性和可靠性:机器人必须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作,并能够承受不同类型的地震后果,如火灾、气体泄漏和水浸等。因此,机器人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
3、高效率:机器人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同时,机器人应该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执行任务,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4、自主性和智能性:机器人必须能够自主导航和执行任务,而无需人类的干预。同时,机器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智能性,以便能够识别并处理各种灾害情况。
5、易于操作:机器人应该易于操作和维护,以确保能够在灾害现场进行快速部署。
6、高机动性:机器人需要具备足够的机动性,能够在灾区中自由行动,穿过复杂的地形。
7、耐用性:机器人需要具备较高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期运行。
8、互动性:机器人需要与救援人员实现有效的互动,能够接收指令、传递信息等,以协助救援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