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纸鸢古称“鹞子” “纸莺”等别名,其历史悠久,关于起源众说纷纭,据传最早为墨子所制,“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也有说为鲁班制“作木鸢以窥宋城”;更有甚者说为韩信所制以窥探敌情等,以此为纸鸢雏形。
纸鸢造型多样,色彩对比强烈,不管是外观造型还是色彩图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的纸鸢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依托。其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传
递战事信息,到用于娱乐玩耍,再到表达吉祥祝愿,而后成为体育竞技项目,且不同时期纸鸢本身附带不同的寓意。
纸鸢的发展
纸鸢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唐朝诗人元镇《有鸟》诗:“有鸟群纸莺,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宋代诗人陆游《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雇挟风鸣”。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纸莺俗曰鸦子者,鹅乃击乌几不太高,拟今纸莺之不起者”。在古代南方纸鸢称为“鸦”,北方称为“莺”,均为飞禽且能够长时间在空中盘旋。
纸鸢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题材选择上,不限于花、草、虫、鱼、鸟、兽等题材,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用途上,纸鸢既可通信、侦探,也可寄托情思。据传楚汉之争,张良借纸鸢鸣奏楚歌致楚军溃败。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被围堵,就曾放纸鸢请援。在材料选择上,纸鸢初为木制,汉代纸鸢多为牛皮制成,后造纸术面世,隋唐以纸替代,“纸鸢”称谓出现样。
纸鸢的文化地位
纸鸢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艺术价值不限于历史、文化、民俗、娱乐、审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普及,传统纸鸢手工技艺受到强烈冲击,纸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纸鸢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如每年举办一次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为一项体育竞技活动,通过活动可挖掘出一大批精工技艺的纸鸢匠人。通过各种活动展览可使纸鸢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让纸鸢艺术传承人从中体现出自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人们能够近距离学习和了解纸鸢技艺,感受纸鸢文化的魅力,以此来助推纸鸢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