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
一、 课前准备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分组名单、任务安排)——康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授权(获取病人基本信息)——联系病人及康复员(征得病人同意)——录制视频放入课程资源网络平台
二、课堂教学
1.偏瘫概述
方式:课堂教学
时长:5分钟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2.病例分析(教师从课程资源网络平台抽取学生拍摄视频)
方式:课堂教学
时长:10分钟
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原发病引起。
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
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二、 康复评定
方式:学生汇报病人病史采集、基本评定结果及其他情况
学生运用三维步态分析仪模拟病人步态,观察并感受步态异常和病人需要
教师点评讲授与对比分析
时长:学生汇报(10分钟)
模拟观察与感受(10分钟)
对比分析及讨论(10分钟)
(一)一般情况评定
一般情况评定包括家庭情况和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社会背景资料、伴发病、营养状况、脑卒中类型与部位、危险因素等。
(二)运动功能评定
1.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及器械肌力评定
2.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3.关节活动度测量
4.步态分析:步态分析可以利用力学的方法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步行周期:是指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其间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相和离地挪动的摆动相。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评定
布置自学任务:偏瘫的康复训练
三、 康复计划的制定
方式:自行设计并录入康复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时长:15分钟
和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探讨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四、 偏瘫的康复训练
方式:结合微课视频进行手法学习并相互训练、针对具体病人观看企业老师的实际训练视频
时长:学习时长(15分钟)
相互练习(20分钟)
(一)急性期康复
临床特点:1.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肌张力低下;3.随意运动丧失。
康复目标:1.配合临床医生抢救治疗;2.预防合并症;3.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二)恢复期康复
它是康复治疗和各种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床上动作训练阶段、步行准备阶段和步行训练阶段。
(三)后遗症期
我国现在通用1年以后为后遗症期。
后遗症包括:瘫痪、痉挛、挛缩畸形、肌力减退、姿势异常、共济失调。
康复目标:继续训练和利用患者残存的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充分发挥健侧潜能,改善患者周围环境适应残疾,争取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性。
五、 康复训练的实施
通过康复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可以查看学生录入的康复计划:a.一致通过后,可以在社区康复协调员的监督下共同实施社区康复上门服务。b.不通过,修改直到通过后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