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小节50分钟】
【导入语】通过手机扫码检测,同学们对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预热,我们也知道了同学们在中学对此部分的了解程度。前面我们通过对第二章、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然而历史表明,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没有找到一条挽救中国社会危机的出路,这些探索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者在漫漫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曙光,这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本章我们将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早期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二小节50分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本部分时间10分钟)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1919 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陈独秀上了严峻的一课,促使他开始对资本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 1920 年 9 月,他发表《谈政治》一文,指出由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乃不可逃的运命”,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 ( 即生产阶级 ) 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表明,他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了。
【说一说】“中国的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然而中国仍旧失去了山东,这说明了什么?你能从顾维钧身上学到什么的精神?
【寓言】《伊索寓言》;狼在河的上游,责备下游的羊把水搅浑了,羊说,他在下游喝水,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又说:“但是你去年骂了我爸爸。”羊回答说,那是他还没有出生。狼于是对羊说:“即使你善于辩解,我还是要吃了你”这段寓言是对旧中国外交的最好注脚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毛泽东是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著 ) 、《阶级斗争》 ( 考茨基著 ) 和《社会主义史》 ( 柯卡普著 ) 。 1920 年冬,他成为了—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广东的杨匏安早年留学日本,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1919年11月、12月,他发表《马克思主义 ( 一称 < 科学的社会主义 >) 》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等,作了比交确切的阐述。它的发表几乎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可以说是该文的姊妹篇。
湖南的蔡和森于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他在1920年8月致书毛泽东:“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亦不能外。”他“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书籍,供自己和他人阅读,成了中国留法学生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天津学生领袖周恩来说,自己到欧洲以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到 1921 年秋,终于“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他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的要为他宣传奔走”。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董必武回忆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读了许多关于十月革命的书籍后,才…逐渐明了俄国革命列宁党的宗旨和工作方法与孙中山先生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迥然不同”。于是就开始“想俄国与中国问题,开始谈马克思主义”。吴玉章、林伯渠等也有类似的思想经历。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以上三种人组成的。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尽管还不深入,但他们对当时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且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联获得了基本正确的理解。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的严重对立。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采取了明确的批判态度。毛泽东说,“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蔡和森也表示,自己对修正派社会主义“一律排斥,不留余地”。这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一方面肯定这个理论“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以不考虑我们的环境,“就那样整个地拿来,应用于我们的时代”。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他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当人们以一种理论“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这种理论“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者。他不仅重视工人,号召“把三五文人的运动”变成“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且还重视农民,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他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正是在他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的邓中夏等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活动。尽管当时到工人中去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本部分时间15分钟)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辛亥革命以后,原先的革命党人有的消极退隐,有的甚至蜕变为军阀、官僚、政客。五四运动时,国民党并没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蔡和森感叹说: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已“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动】五四时期,国民党去哪了?
1920年1月,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图示)
成立地点主要负责人成立时间上海陈独秀1920、8北京李大钊1920、10武昌董必武、陈潭秋1920秋长沙毛泽东、何淑衡1920秋广州陈公博、谭平山1920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1921春巴黎周恩来1921、3东京周佛海1921、3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学策划】:
艺术生,理科生:同学们如果是你们,当时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呢?
文科:为什么要进行论战?如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第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对通过社会革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只可以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作一点一滴的改良。
焦点: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
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
焦点: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黄凌霜和区声白,他们反对一切国家,攻击无产阶级专政,鼓吹绝对自由,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焦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要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当时,远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为了坚持马克思的观点,竟和无政府主义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因为有人诽谤《共产党宣言》,一向文雅的周恩来竟会勃然大怒。
马克思主义者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论战,其结果:
一是使许多并不了解社会主义的人也转而信仰社会主义了。
二是帮助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小结】真理越辩越明,同时在论战中真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认识到,组织共产党,“离开工界不行”。“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与工人阶级的距离很大。因此,首先应当同他们加强内部联系”。为此,他们提出了“请钻进工场去罢”的口号。
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等。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邓中夏在北京长辛店、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分别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开办学校,是党的早期组织对工人工作的入手方法,借此以接近群众。
《劳动音》(图示)
中国通俗性工人刊物,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办。1920年11月在北京创刊,周刊。办刊宗旨是提倡“劳动主义”。
此刊反映中国工人的痛苦生活,报道罢工运动,结合具体事实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号召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
主要发行于长辛店、 南口等工人聚集地区。不久遭北洋政府查禁。
经过宣传教育,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1920年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辛店成立工人俱乐部(工会)。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工人也相继成立工会。工会开始发动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党的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宣言》没有向外发表,不过以此为收纳党员的标准。
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对建党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共产党早期组织导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本部分时间15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 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3名党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 ,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 ,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案例】:中共共产党的发起者,何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年有谁在意了?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不久,就走的走散的散,有更好的去处。
这7个人,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历史是可知的,他们会不会做这样的糊涂之事?就像打牌一样,你知道所有的底牌之后,你还会这样出牌吗?当然历史不可知,但如果可知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你们亲手发起的政党,28年之后夺取全国政权,用得着当汉奸吗?用得着当军统特务吗?有谁知道这个党今后会有这么一番作为?没人知道。从头走到尾的只有两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只有这两人,最终走向了天安门。
【活动】 认识“一大”人物
1、文科生,由12位同学扮演12位一大代表,讲述不同的命运
2、艺术生理科生欣赏视频片段:通过《建党伟业》片段认识“一大”代表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是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这样,党的一大就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或稍后,与党的上海发起组没有联系的一批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地筹备建党。1921年夏,利群书社的成员在湖北黄冈开会,表示“赞成组织新式的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要组织的团体叫做波社( 波尔什维克) ”。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恽代英立即号召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结束利群书社的活动。 1922 年夏,吴玉章、杨闻公等20余人在四川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发行《赤心评论》。其后,中国青年共产党宣布自动取消,并令其成员个别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事实说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分子的共同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这个运动在萌芽时即被斥为“过激主义”,被视为“洪水猛兽”,而遭到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压迫,以致它刚刚成立,就不能不处于秘密状态。在以后的一个长时间里,它不仅遭到御用文人的恶毒攻击、特务的残酷迫害,更受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但是,幼稚的、弱小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还是迎着种种诬蔑和压迫,而不可遏止地生长和发展了起来。当年,它只有几十个成员; 28 年以后,它就成为领导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了。这个事实说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更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同时,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总结: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本部分时间5分钟)
【学习思考】: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