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三个主要特征,并结合西安市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说明了这一方法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该方法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地域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认知、思维、自学、调研、组织等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的构成及课时安排。《城市规划原理》有相当多内容需要课堂上老师讲解,但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场景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的比例,所以对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课堂上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板块。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定义、职能、编制内容、程序、方法、体系等。第二板块,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及实践。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以及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第三板块,是专项规划内容,侧重讲解城市总体布局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规划内容。 第二,为突出西安的地域特色,我们在课堂讲授中贯穿运用西安的相关规划案例,详解原理内涵及其具体运用。案例体系根据教材的章节构建,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面,到具体的公园设计,基本上构建了一个地域特色明显的案例体系,来突出一般原理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并易于理解和掌握。这样,既突显了地域特色、具有针对性,也为将来学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所采用的案例,还包含另外2个重要部分。一是课本上提到的明确的城市案例,基本上都包括进来,并进行适当的更新;二是课本未曾介绍的但我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此外,老师还在课堂及课下,经常向同学推荐西安市的相关地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他们增加对西安市的城市认知。 第三,增加了实景教学内容。针对大一同学绝大多数都不是西安市人,我们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西安历史地理特征,设计安排了陕西省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火车站等多个地点的参观和游览。把学生引入现场,利用独特的地方性社会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课堂讲、学生被动听的静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