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也是中国武术。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电影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功夫不是武术。功夫,是清朝之后才出现的格斗技能。清朝之前,中国没有“功夫”这种格斗技,有的只有“武术”。
武术,不仅仅是拳脚,更多的是剑术,枪术,刀术,以及其他十八般武器等等。在满清入关后,为了防备汉人造反,将一切铁器都几乎作为了禁品。一般老百姓甚至连铁锅等都很难拥有,退化到石器时代用瓷器做饭了。
但是纵然如此,汉人们仍然没有放弃反抗侵略者。他们在缺少金属武器的情形下,开发出了功夫,这种依靠拳脚,木棍,以及暗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格斗技能。当时正属于少林寺被再次焚烧的时期,大量的少林武僧流入民间。原本在清朝之前并不能代表中华武术的少林流派,却正因为其以木棍,拳脚为主要战斗方式的格斗技巧,成为了反清义士最主要的战斗技巧了。这也是“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由来。
所以,功夫,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格斗的技能。
功夫,代表着中华人民那种不屈的反抗精神,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仍然不肯放弃,“虽千万人吾往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