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后起的名字,原称箸。《韩非子· 说林上》:“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礼记· 曲礼上》:“饭黍毋以箸。”说明筷子原称箸,又称筯,取助人进食之意。后来游人、船夫认为不妥,而改为箸的反意“快”字,于是箸变成筷子。明代《推篷寤语》:“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世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由此看出,应该明确由箸转变为筷子的历史过程。
筷子的用途是很多的,主要是用餐时使用,可以拨饭,可以夹菜,也可以叉肉等。此外加工蔬菜时也可利用筷子,在宋代厨娘画像砖上,就有一位厨娘用筷子加工食物的形象。银质筷子则可检验有毒与否,在古代小说中常有类似记载。《狄仁杰前传》中有一个叫色子的人,就藏有一双银筷子,饮酒时必先测验一下,防止
误饮毒酒,而此法是他从江湖哥们儿处学来的。民间有一种扶乩迷信,就是利用筷子在米或灰上写字以求吉凶,说明筷子在民间信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