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杭州是江南水乡,四季雨水众多,竹木资源丰富。作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纸伞在杭州已有230余年的制作历史。据查,杭州最早油纸伞店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的。当时杭州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是杭州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雨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杭州油纸伞达到鼎盛时期,年产量在500万把左右,占华东油纸伞产量的二分之一左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油纸伞逐渐被淘汰,杭州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余杭区文广新局把油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杭州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杭州西湖绸伞与泸州市油纸伞技艺一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之“传统技艺·伞制作技艺”范畴。
杭州“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从此,油纸伞代表着幽怨、彷徨与忧伤。从此,油纸伞成了杭州朦胧美、古典美、忧伤美的代名词。那种从远古里悠然款步而来的深情, 那份柔美,那份柔婉,那份柔肠百转,让人颓然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