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四川,热爱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里有国宝大熊猫,有著名刺绣蜀绣,也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的传承下去。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表演艺术,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相传。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文化传承的“执棒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川剧人努力完善一切可能,对编剧、唱腔、程式、音乐、舞美、服装服饰进行创新,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改编诠释川剧艺术,同时利用微博、网络、媒体营销积极推广川剧,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川剧发展、生存的途径重点在于创新,如果停留在吃川剧老本,翻来覆去表演“传统折子戏”,而不开拓创新,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在文化繁荣发展的长河中,只有拓展题材,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多样化,更多演绎当代故事,确立全新创作理念,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才是发展川剧的根本途径。川剧创作,要揣摩时代的变化和观众欣赏水平需求,在坚持发挥自己艺术优势的前提下,依托生活,从中吸取宝贵的素材,借鉴《金子》《李亚仙》《鸣凤》的成功经验,不断打磨推敲,推陈出新,打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努力用贴近观众生活、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创作出艺术性、影响力、价值观俱佳的川剧新品,使川剧自身的戏曲品格,显得更加鲜明,故事更加贴近观众,唱腔更加清新优美,才会诞生更加富有渝派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川剧作品,彰显代表四川地方戏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川剧,富有长久吸引观众的魅力。
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将川剧的文化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