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其最大特点,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国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一、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
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盗御马》、《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
二、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剧目:《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三、豫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五大名旦”:陈派、常派、崔派、马派、阎派等
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朝阳沟》等。
四、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代表人物: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五女拜寿》等。
五、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据史料记载,黄梅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之后在宋代歌剧和元杂曲的影响下,黄梅戏也是对其他的各个曲艺形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马兰、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等。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