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不仅是一幅幅绘画作品,更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今天,敦煌飞天的艺术风格、价值和意义依然值得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和创作工作的艺人们思考和借鉴。
敦煌飞天总计有四千五百余身,他们以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缥缈的仙乐、芬芳的鲜花,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和众生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五音繁会的世界,鲜花盛开的阆苑仙境。西方绘画对飞翔的刻画,主要是借助用翅膀飞翔的天使来表现。敦煌隋唐以前壁画中也有一部分“飞天”,两耳上竖过头顶,裸上身,着短裤,两臂生羽毛,飞翔于天空中,我们称之为“羽人”。这种形象的羽人早在汉代画像石上就已大量出现,是中国古代神仙信仰中引领凡人羽化升天的仙人。可是这种特征的“飞天”在隋唐以前的壁画中,就已披上了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了长裙,似有与佛教飞天结合的趋势。隋唐以后,很少出现带有翅膀的飞天。
敦煌最具代表性的飞天是无羽而飞的飞天。飞天的飞翔并不依靠翅膀,而是靠迎风招展的几根彩带,是用线表现出来的飞舞,通过缠绕在手臂上的飘带来呈现出轻盈飞舞的姿态。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交融汇合而成的,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晶。
古往今来,我们华夏民族不缺那些甘愿为江山社稷奔走呼号,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民族英雄。正是他们甘以热血作为养料,我们华夏才能像那生命力旺盛的野草一样,始终绵延不息。在我看来,敦煌之盛之美,不是来自于那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源自民间的疾苦与欢喜。敦煌莫高窟正是为芸芸众生立传的,它的洞穴、壁画、塑像、佛经里凝聚的皆是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无一处不是生动的、形象的。
敦煌文化彰显了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闪耀着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的璀璨光芒,成为举世瞩目、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20世纪初,伴随着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流散和传播,在中华文明的谱系中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学。
敦煌文化精神,就是交融互鉴与合作的精神。我们今天就是 要发扬这种精神,为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世界的和平贡献中国 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