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自东汉开始,也有人认为从汉初已开始使用,只是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颁布全国实行。“干支”就是天干地支。天干的数目有十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位,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的原始意义,天干为树干,地支为树枝;就是以天为主,以地为从
在中国。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年与十二生肖的意味是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性,而生肖又可以用来代指十二时辰,将这三者进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