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名器名陶,天下无类”
本次比赛我以宜兴均陶为主题制作,并将其融入薯片包装袋、手机锁屏中,希望其能够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问题。
均陶是宜兴一种特殊的制陶门类,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以及优良的功能成为了当今中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均陶”也叫“宜兴均釉陶器”,明代时称为“宜均”或者“欧窑”,它是因明代早期宜兴丁蜀地区生产的一种特殊釉水(均釉)而得名的。明万历年间宜兴陶工欧子明仿制各类名瓷,有仿哥窑纹片釉,仿官。并且仿钧,被称为欧窑,其仿钧之作其后发展为宜均。清代继承了欧窑的传统,宜均的精品已经开始进入宫廷。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品种繁多、釉色精美,产品以火钵、花盆、花瓶、花瓶、水盂为主,为清代宜均的代表作,被称为葛窑。
均陶所用的坯料从古至今无外乎两种,一类是黄龙山的甲泥,一类是南山的白泥;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均陶的均釉,均釉的主要成分来自于宜兴当地的河里的淤泥,这种淤泥含有很多的金属元素,还利用了太湖边的“土骨”,这种物体含铁量较高,很适合作为发色原料,同时还创造性地加入了石灰窑中的一种凝结体——“窑汗”,它富含磷元素。磷在釉中的存在,就使釉带有乳浊性。均陶的成型与紫砂一样,大多是拍片与相接成型,而这种拍片与相接的成型方法,正是来源于宜兴七千年的制陶历史,所以在成型手法上可以说紫砂与均陶是一脉相承的,可称姐妹,也可称兄弟。甲泥里也含有紫砂,紫砂泥就是在甲泥中发现的特殊泥层,通过这一逻辑分析就有了紫砂应该在均陶之后的理论,当然不一定正确。而在装饰方面,均陶有两大装饰手法,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贴花工艺,贴花技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到了唐代,堆捏塑手法已经相当成熟,到了明代早期,宜兴生产的许多日用陶器大都运用了贴花手法,形成了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的均陶产品。所以均陶是属于宜兴的本土文化的一类。
宜兴均陶如今的发展既得益于宜兴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环境,也离不开一代代艺人的努力。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均陶形制端庄古朴、釉色绚丽不失温润与厚重,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备。但均陶制作周期并不短,且烧制时的细微差错就可能导致失败。此外均陶市场价不如紫砂,制作成本高,因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均陶制作技艺,均陶同样面临着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危机,亟需拯救。再次希望均陶能够获得其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