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名族魂之常州梳蓖的设计说明
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解放后,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梳篦在民俗、礼俗、婚俗、丧俗中也很有趣味。
梳篦买卖制造业,在古代和近代行业中,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权利,它在旧时的十三行买卖中被列为头行。
梳子在一些民族婚俗中也起着一定的用途,在印度比尔部落有个叫“巴各利尔”的节日,该节日历时七天,是男女青年选择伴侣的好机会。姑娘头上插着许多小梳子,这都是求爱者送的。在这里梳子是美好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和某些北方农村,梳子仍作为必需的陪嫁物品。
相反梳子在有些民族中却又是非常忌讳的。在我国藏民族中,必须把梳子用后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如果女人把梳子插在头上去迎接客人或者从事其它活动,则认为是很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业。而日本,梳子在外极受冷遇,其原因是在日文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意为极其辛苦。
梳子在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中还作为随葬品放入棺木。在考古工作时发现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质的梳子,据考古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的梳篦就其制作工艺的精粗,选料的优劣,以及摆放的位置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高低。竹篦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仍被作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烧。
常州梳篦之所以成为“乡土奇葩”,是与梳篦工匠的民俗传承和创造性劳动分不开的。起初,梳篦只是古人制造生活用具的功能活动中的产物,这种手艺并未从原始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对理发工具需求量的增多,以及社会分工等等因素,逐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半农半工或专门依靠手艺生活的半独立或独立的手工业行业。随着人们美学情趣的与日俱增,从事梳篦生产的工匠们在生产的传承和生活功利需要中,逐步探索,溶智慧、艺术于实践,精工细琢、千锤百炼,不断完善和创造了一整套复杂的操作工艺——俗称“制梳的二十八道工序”和“制篦的七十二道半工序”。在这里,我选择了其中五道工序。即码板档、推板、钩线、烫梳这五道工序。
我将这五道工序按照实景图进行了板绘,将其表现为带有复古性质的画,突出其传统,然后重点突出其制作手法,体现出工匠精神,即匠心源自于双手,双手创造美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