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就业/招聘小程序
咨询电话: 010-66083178(工作日8:30-17:00) 请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秀秀
010 -66083178
www.qxwq.org.cn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
内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
大赛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匠・融:传统美学与工业智能的建筑共生》
学校名称:山东理工大学
参赛队伍:人民设计师
队伍编号:211242
参赛学生:马绪威  
指导老师:刘东锋  
投票日期:2025年10月10日 00:00->2025年12月15日 00:00
请在微信端进行投票。点此扫描二维码。

详细说明

《匠・融:传统美学与工业智能的建筑共生》

创意概述

作品以 “传统美学的工业新生” 为核心,将东方传统建筑 “天人合一” 的空间哲学、“雅致极简” 的文化意象(如木构格栅、枯山水、水墨意境),与现代智能制造的 “参数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智慧空间营造” 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未来质感的建筑空间,诠释 “工业美” 在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中的共生之美。

创作过程

  1. 文化与技术双轨调研:一方面,深入研究东方传统建筑的核心特质 —— 如 “留白借景” 的空间艺术、“木石自然” 的材料美学、“诗意栖居” 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探索智能制造在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BIM 全生命周期管理、参数化建模、数字化加工与 3D 打印等),挖掘传统美学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可能性。
  2. “传统意境 + 现代形态” 的设计推演:以 “文化基因激活工业表达” 为逻辑,用参数化建模生成流畅的现代建筑曲面(如穹顶、螺旋形空间结构),同时嵌入木格栅、枯山水微景观、水墨装饰等传统元素;通过 BIM 技术统筹空间结构、自然采光、智能设备(智慧照明、温控系统)的一体化布局,让 “传统诗意” 与 “工业精准” 在空间中对话。
  3. 数字孪生与落地模拟:运用 Rhino、SketchUp 等 3D 建模软件构建建筑数字模型,结合 VR 技术进行空间体验预演,反复优化传统元素与工业技术的视觉和谐度、功能适配性;借助数字化建造技术(如数控加工定制木构件、3D 打印艺术装饰件)模拟生产落地,确保设计从虚拟创意到实体建筑的精准还原。

创新点

  1. 美学表达的跨域突破:打破 “传统建筑” 与 “工业建筑” 的风格壁垒,将东方传统的 “雅致、自然、诗意” 与工业技术的 “精准、流畅、未来感” 有机融合,使工业建造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叠,而是成为承载文化美学的鲜活载体。
  2. 建造技术的智能赋能:通过参数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技术,实现传统复杂元素(如异形木构格栅、自然形态枯山水景观)的工业化精准生产;同时,借助 BIM 与智慧系统的集成,让建筑空间既保留传统材料的温暖质感,又具备智能交互体验(如光影系统自动呼应 “借光” 美学,温控系统模拟自然体感)。
  3. 文化传承的工业路径:为传统建筑文化开辟 “智能制造” 的创新传承路径,证明工业技术并非文化传承的对立面,而是能成为活化传统文化、推动其现代性表达的核心工具。

社会价值

  1. 建筑产业的转型示范:展示智能制造如何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精度与功能效率,为建筑行业从 “劳动密集型传统建造” 向 “技术驱动型智能智造” 转型提供案例参考,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
  2. 文化与技术的共生启示:通过建筑空间传递 “技术赋能文化,文化滋养技术” 的理念,消解 “工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对立” 的认知误区,激发建筑、工业、文化等跨领域的创新融合思考。
  3. 人居体验的品质升级:将传统建筑 “以人为本” 的人文关怀(舒适的空间尺度、自然材料的精神慰藉)与现代智能 “便捷高效” 的体验优势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具文化归属感与未来感的生活 / 公共空间,提升人居品质与文化认同感。
找人才
千校人才小程序
找工作
万企岗位小程序
一键咨询
注册简历
查询
资料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