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理念:本课程以共生教学理念为指导,秉承德育为先、学生中心、研学融合、持续改进的原则,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目标
该课程深入贯彻和落实车辆工程专业的总体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个人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研素养、卓越的创新能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旨在通过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含义、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应用型汽车人才。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六大核心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熟悉汽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汽车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车辆工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从事汽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程内容
《汽车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总共48学时,3学分。本课程选用清华大学余志生先生主编的教材第6版,主要章节有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的功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等。课程主要内容是针对汽车各项基本使用性能进行分析,获得汽车各项使用性能与汽车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理论联系,从而对汽车各项使用性能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汽车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和提高措施,并为后续正确合理的汽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汽车理论知识解决汽车设计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团队教师采用“讲—评—讨论”相结合的“学生互促共进”的创新举措,全面解决痛点问题。具体举措如下:
(1)思维导图式的“划、查、议、记”四步曲,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提前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教学团队切实抓好学习预习这项工作,授之以“渔”,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2)构建“互促共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思考并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会通过点评学生的学习思维导图,巧用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引出课堂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疑点问题重点讲解。最终形成“互促共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定期举办校级院级创新创业竞赛,强化竞赛过程环节管理,确保竞赛出成果、促创新、提能力、见实效。全力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竞赛,重点指导学生跨地区参与创新竞赛,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全面将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及科研业绩考核。
5.评价方案
构建“1+N”考核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考核形成研学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构建多元考核的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多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多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 与结果性相结合) 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了有效克服学生只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弊端,增加了每章学完提交一次学习思维导图的作业环节。改进“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1+N”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中“1 (50%) ”是期末考试;“N (50%) ”由课堂表现15%、思维导图20%、课后学习15%总的三个部分组成。
本课程面向本科三年级车辆工程学生开设。教师针对智能化时代国家对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聚焦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学习思维不够发散等教学痛点问题,“‘讲评讨论’互促共进,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创新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新性地采用了思维导图式“划、查、议、记”四步学习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讲—评—讨论”相结合的“学生互促共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1+N”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有效解决了汽车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痛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善。
2024年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评选中,授课教师主持的《汽车类专业敢闯会创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成功获批立项。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汽车类专业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