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2023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 66.2%,大户型住宅、玻璃幕墙建筑广泛普及,家庭与商业场景中,高空玻璃、天花板、楼梯扶手等复杂表面的清洁需求日益凸显。据《2024 年智能家居消费报告》显示,67% 的用户认为此类清洁 “最耗时费力”,而传统清洁设备如伸缩杆、普通吸尘器覆盖率不足 30%,难以突破空间限制;同时,“限塑令” 与垃圾分类政策推行后,家庭垃圾处理需从 “简单清扫” 升级为 “识别 - 分类 - 收纳” 一体化,现有设备缺乏智能分类能力,清洁效率与功能全面性均无法满足需求。
在技术发展层面,仿生机器人、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技术的协同突破,为复杂表面清洁设备研发提供了支撑。传统清洁机器人存在功能单一、垂直场景适配性差、无智能分类能力等痛点,因此,研发一款能覆盖全场景、兼具高效清洁与智能分类功能的设备成为行业趋势。基于此,本团队设计推出 “仿生壁虎 - 全场景智能清洁管家机器人”,以仿生吸附技术突破空间限制,融合智能控制与环境感知能力,解决传统设备痛点,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全场景清洁解决方案。
二、项目介绍
本款 “仿生壁虎 - 全场景智能清洁管家机器人”,核心优势在于仿生壁虎足底吸附技术与多功能清洁模块的创新结合,可适应玻璃、天花板、楼梯、桌面等复杂表面清洁。设备无清洁死角,能深入家具底部、墙角等狭小空间作业,清洁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支持吸尘、湿拖、夹取、垃圾分类多模式,灌装速度快、效率高,且清洁力度与吸附力可根据附着面材质实时调节,避免损伤表面。
相比同类清洁设备,本产品体积更小巧、操作更便捷,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与离线语音唤醒,单机可覆盖家庭、酒店、写字楼等多场景,价格更具性价比,适合各类用户群体使用。同时,设备配备安全预警机制,实时监测吸附力与电量,吸附力异常时自动触发安全锚定,电量不足时可自动导航充电,保障使用安全。
三、结构说明
本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以蓄电池供电、伺服电机驱动,核心结构由仿生吸附系统、清洁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环境感知系统五大模块组成,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场景智能清洁。

仿生吸附系统:模仿壁虎足底 β- 角蛋白刚毛结构,采用 PDMS 弹性材料制备直径 5μm、间距 20μm 的微纳米级柱状阵列,借助范德华力实现可逆吸附,单个 1cm² 吸附单元吸附力达 5N,支撑机器人在垂直玻璃表面以 0.5m/s 速度稳定移动;搭配四足分布式驱动,每足集成伺服电机与压力传感器,构成双摇杆机构,保证至少两条腿同时附着表面,越障高度可达 3cm。
清洁执行系统:包含清洗模块与夹取分类模块。清洗模块集成旋转毛刷(转速 0-2000rpm 可调)、5000Pa 吸力风机、可伸缩铲子,支持吸尘(过滤精度 0.3μm)、湿拖模式;夹取分类模块配备六轴机械臂(定位精度 ±0.5mm),可夹取大型垃圾。
驱动系统:以伺服电机为核心,为吸附系统与清洁执行系统提供动力,驱动机器人移动、机械臂运转、毛刷旋转等动作,传动稳定、能耗低,适配复杂场景下的灵活作业需求。
控制系统:以控制板为核心,搭载双控板协同控制,可接收远程遥控信号与传感器数据,通过程序实现清洁模式切换、吸附力调节、路径规划等动作,出现故障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环境感知系统:由激光雷达、IMU 惯性测量单元、红外传感器、超声波雷达、相机组成,激光雷达以 ±2cm 建图精度构建三维地图,IMU 实现姿态角误差<0.5° 的定位,红外与超声波传感器探测障碍物,相机与传感器协同完成垃圾识别与材质判断。
四、功能说明
全场景清洁,无死角覆盖:设备依托仿生吸附技术,可在垂直玻璃、天花板等高危场景稳定作业,搭配可伸缩铲子深入家具底部、墙角狭小空间,旋转毛刷与吸力风机结合,实现浮尘、碎屑、污渍的全面清理,兼顾大面积清洁与细节处理。

多模式适配,智能调节:支持吸尘、湿拖、夹取、垃圾分类四种模式;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识别附着面材质,实时调整吸附力与清洁压力,避免损伤表面。
智能分类,高效环保:搭载红外光谱传感器与深度学习模型,可精准识别 25 类常见垃圾,分类准确率>99.6%,实现垃圾 “识别 - 夹取 - 分类投放” 全流程自动化,助力垃圾分类政策落地。


便捷交互,安全可靠: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与离线语音唤醒;内置安全机制,单侧足吸附力下降超 20% 时触发双足锁定,电量低于 20% 自动导航至充电桩。
五、设计原理
本机器人以电力驱动,蓄电池为各模块供电,核心设计原理围绕 “仿生吸附 - 环境感知 - 智能执行” 展开:
仿生吸附原理:通过微纳米级 PDMS 柱状阵列模拟壁虎刚毛,利用范德华力实现可逆吸附,四足分布式驱动与压力传感器协同,实时调节各足吸附力分配,适应曲面与粗糙表面,确保移动稳定性。
清洁执行原理:清洗模块中,旋转毛刷通过离心力增强表面剪切清洁力,吸力风机依据伯努利方程实现 91m/s 气流速度,快速吸纳杂物;夹取分类模块中,六轴机械臂通过高精度定位实现灵活操作,红外光谱传感器识别垃圾材质,超声波雷达测量距离,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完成垃圾判断与分类投放。
智能控制原理:控制系统接收环境感知系统数据,通过程序规划清洁路径;远程控制平台发出指令后,经 ADC 模数转换、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特征提取,完成指令解析并驱动各模块执行动作,实现 “感知 - 决策 - 执行” 闭环。
清洁流程具体为: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构建环境地图,IMU 定位初始位置;依据预设程序或用户指令,移动至清洁区域,仿生吸附系统固定机身;环境感知系统识别表面材质与垃圾类型,调节吸附力与清洁模式;清洗模块或夹取分类模块启动作业,完成后经拨瓶轮式传送结构转移至下一区域;作业中实时监测吸附力与电量,异常时触发安全机制,作业结束后自动返回充电。
六、产品特色
(一)创新性
仿生吸附突破空间:微纳米级 PDMS 刚毛阵列与四足驱动结合,实现垂直高空、复杂曲面清洁,突破传统设备 30% 覆盖率局限,高危场景清洁效率提升 300%。材质自适应调节。多模态传感器实时识别附着面材质,智能调整吸附力与清洁压力,避免木材、玻璃等脆弱表面损伤,实现无痕清洁。智能分类一体化,融合视觉识别、光谱分析与深度学习,垃圾分类准确率超 99.6%,实现 “清洁 - 分类 - 收纳” 无缝衔接,适配环保政策需求。多交互模式融合,支持 APP 远程控制与离线语音唤醒,响应速度快、操作便捷,适配不同用户习惯。
(二)实用性
全场景覆盖:单机适配家庭、酒店、写字楼等场景,无需额外设备,降低用户采购成本。低维护易操作,结构设计模块化,后期维护修理方便;操作流程简单,无需专业培训,老人、儿童均可通过语音或 APP 控制。高性价比,相比同类高端清洁设备,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同时具备吸附、清洁、分类多功能,投入产出比更高,适合大规模推广。绿色低耗采用低能耗驱动与可充电蓄电池,清洁过程无二次污染,符合 “机械绿色化” 发展方向,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