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采空区矿井水充填控压及封碳降碳技术
随着矿山开采向着更深部推进,一条隐藏的矛盾链正愈发凸显:一方面,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矿井水,在传统模式下多未经妥善处置直接外排,不仅对地下水、地表水造成持续性污染,更悄然改变着周边土壤性质,而深部开采的高排水成本,又为矿山企业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下,矿山作为碳排放重要场景,亟需安全、高效的二氧化碳封存路径,可大量开采后遗留的深部采空区 —— 这一蕴含约 72 亿~90 亿 m³ 潜在空间的地下区域,却长期被视作 “闲置隐患”,未能与环境治理需求形成有效联动。
2024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矿井水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4〕226 号),进一步明确推进矿井水源头保护与高效利用,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政策支撑。
从技术创新性来看,
一是突破传统 “矿井水处理” 与 “碳封存” 单独实施的模式,形成 “深部采空区 + 矿井水” 协同载体。将矿井水处置、水资源循环利用、采空区稳定性提升与 CO₂封存四大需求整合,实现 “环境治理 - 资源利用 - 碳减排” 多目标协同;
二是构建针对性的动态监测与调控体系。在常规水位、水压监测基础上,强化水质演变跟踪,同时结合 CO₂封存需求增设相关参数监测,实现技术实施全流程的精准管控,填补了矿井水与 CO₂协同封存领域的技术空白。
从技术核心内容来看,
矿井水充填控压:依托采空区开采扰动形成的裂隙网络(兼具储水空间与水力联系)及重力、水压差水动力条件,先勘查采空区地质(范围、岩石裂隙等)与矿井水特性(水量、水质),再封堵无效通道或人工构建进水通道,引导矿井水有序充填;过程中监测水位、水压、水质,动态调控避免风险,待采空区充满后封闭封存,实现矿井水处置与采空区稳定。
矿井水封碳降碳:先从排放源捕集 CO₂并储存,经空压机加压至规定压力后输送至采空区矿井水;通过 “物理溶解(CO₂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化学固定(碳酸电离出的碳酸根与矿井水钙、镁离子形成稳定碳酸盐)” 实现 CO₂长效封存,可通过加压、降温或利用矿井水 pH(碱性促碳酸电离)强化反应,全程监测水质、水压以保障封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