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传统救援方式受限于复杂废墟环境的危险性与复杂性,存在效率低、救援人员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痛点,本作品设计了一款具备综合搜救能力的小型废墟探测搜救机器人,旨在提升灾后废墟救援的效率与安全性,为被困人员生命保障及救援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整体方案来看,该机器人以适应复杂废墟环境为核心设计目标,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并搭配双面行走设计 —— 履带具备防滑、承载力强、越野性能好的优势,能轻松应对碎石遍布的废墟地形,而双面行走结构可确保机器人意外倾覆后仍能正常移动,有效突破传统机器人的地形适应局限。同时,机器人创新性集成多核心功能模块,形成 “探测 - 清障 - 搜救 - 物资输送” 一体化能力:其一,搭载热成像摄像头与普通摄像头组合探测装置,即便在废墟昏暗环境中,也能精准捕捉被困人员位置及废墟内部结构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其二,配备四自由度切割机械臂(末端装配小型角磨机)与液压缸控制的可伸缩推杆,可分别实现细铁丝、细钢筋等小型障碍物的切割清除,以及挡路石块的推移,保障机器人行进通道畅通;其三,设计救援物资存放装置,通过电机卡扣锁定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紧急物资,遇到被困人员时可精准释放,为其维持生命体征提供关键支持。
在结构设计与技术验证上,机器人采用四块拼接式外壳,既便于内部零部件安装固定,又能大幅提升后期检查维修的便捷性;传动系统选用双差速器履带传动,结合梯形双面齿同步带(铝合金材质,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进一步强化动力传递稳定性与地面附着力。此外,通过 SolidWorks 软件完成机器人三维模型建模与装配,并利用 SolidWorks Simulation 插件对切割机械臂大臂、小臂等关键受力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 —— 结果显示,各部件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屈服强度,最大位移量与最小安全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充分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该小型废墟探测搜救机器人外形尺寸为 540mm×290mm×180mm,质量 50kg,行走速度达 0.5m/s,最大爬坡能力 30°,切割推力 200N,可灵活进入废墟内部执行任务。其不仅能替代救援人员进入高危区域,降低人员伤亡风险,还能通过多功能协同提升搜救效率,为灾后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具备显著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