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就业/招聘小程序
咨询电话: 010-66083178(工作日8:30-17:00) 请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秀秀
010 -66083178
www.qxwq.org.cn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
内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
大赛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虎小逸”错金银铜翼虎IP形象设计
学校名称:山东航空学院
参赛队伍:梦之翼
队伍编号:218390
参赛学生:郭嘉琦  
指导老师:李庆峰  
投票日期:2025年10月10日 00:00->2025年12月15日 00:00
请在微信端进行投票。点此扫描二维码。

详细说明

一、文物基础信息
错金银铜翼虎为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典型的青铜错金银工艺器物,目前已知代表性藏品为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翼虎座”(或称“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组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器物以虎为造型主体,虎身采用错金银工艺勾勒斑纹,双翼舒展,姿态威猛,兼具实用(屏风底座)与装饰功能,是战国中晚期中山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二、文化背景核心解析
(一)器物所属的“中山国”文化语境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建立的诸侯国,因夹居于燕、赵之间,形成“胡汉交融”的独特文化气质:
从造型看,“翼虎”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崇虎”的图腾信仰(狄人以虎为勇武象征)与中原文化“灵兽纹”的审美范式——草原文化中虎是“战力符号”,中原文化中虎是“镇宅神兽”,二者结合使翼虎既具野性张力,又含祥瑞寓意。
从功能看,作为屏风底座,它是中原贵族“堂室礼仪”的器物载体;但虎的动态(如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噬鹿”造型)又保留了游牧民族“弱肉强食”的生存观,是文化融合的直观体现。
(二)错金银工艺的时代文化意义
错金银工艺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其背后是三重文化需求的叠加:
1. 技术炫耀的“权力表达”:错金银需先在铜器表面錾刻凹槽,再嵌入金、银丝,最后打磨平整,工序复杂且材料昂贵。中山国作为“千乘之国”,通过此类工艺彰显国力——翼虎身上精细的金银斑纹,实质是贵族阶层“技术垄断即权力垄断”的文化符号。2. “精气说”下的“器物赋灵”:战国时期“精气说”盛行,认为金、银是“天地之精”,错于铜器可使器物“聚灵”。翼虎作为屏风座(守护空间的器物),错金银不仅是装饰,更暗含“以金银之精强化虎的镇护之力”的文化逻辑。
3. 审美转型的“视觉革命”:相较于商周青铜的“饕餮纹”(神秘威严),战国错金银纹饰更注重“线条流动感”——翼虎的斑纹以曲线勾勒,金银对比强烈,体现了“从神本向人本”的审美转向,反映出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后,对“精致化生活美学”的追求。
(三)“翼虎”造型的文化隐喻延伸
“翼兽”的跨文化溯源:战国时期“翼兽”造型并非孤例(如同时期的错金银双翼铜神兽),其源头与西亚“格里芬”(狮鹫)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有关,但中山国将“格里芬”的“鹰翼狮身”改造为“虎身双翼”,是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改造——用本土的“虎图腾”替换西亚的“狮图腾”,保留“翼”的“超自然力”意象,形成独特的“中式翼兽”文化符号。
“虎”的多重象征叠加:对中山国而言,翼虎既是“军事象征”(呼应其狄人善战的民族特质),又是“祥瑞象征”(中原文化中虎为“四灵”之一,主西方、镇凶邪),还是“身份象征”——仅用于王室墓葬,说明翼虎是“王权与神权结合”的器物化身。
三、文化价值总结
错金银铜翼虎并非单纯的“工艺摆件”,而是战国时期“胡汉文化融合”“技术与权力绑定”“审美与信仰共生”的文化载体:它既见证了中山国作为“狄人诸侯国”的文化独特性,也折射出战国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更以错金银工艺与翼虎造型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中“功能、审美、信仰三位一体”的典型范例。

找人才
千校人才小程序
找工作
万企岗位小程序
一键咨询
注册简历
查询
资料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