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设计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诸城派古琴来进行一个海报设计制作,意在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城派古琴推向大众视野,让大众对诸城派古琴有所了解,提升其社会认知度。
诸城派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山东诸城琴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分别源于“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王既甫(1807—1886)和王冷泉(1807—1877),由于二人师承不同,所以在诸城自然地分成两个支派。一支是王既甫传下来的。王既甫传给儿子王心源。王心源(1842—1921)琴艺高超,当时的古琴界称他和另一支创始人王冷泉为“诸城二王”。王心葵(1878—1921)博才多学,从王心源先生习琴,兼学王冷泉先生琴谱,又吸纳了山东民间音乐,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了诸城琴派。
早在4300多年前,出生于诸城诸冯村的虞舜就善于制琴、弹琴。《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几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
在西学东渐的今天,虽说“高山流水”、“琴棋书画”乃尽人皆知,若细问“琴”为何物,则大多茫然。更鲜有人知道在齐鲁大地,曾经有一支古琴艺术流派奏响过不同凡响的灿烂乐章。诸城琴派,是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风雨后,于清末民初萌生的一朵奇葩。
海报在形式表现上,将诸城古琴作为视觉中心,运用ps调整其对比度与鲜艳度,使得主体能在海报中突出主体地位。在背景的制作上,开始选用了三原色中红色与蓝色参半的形式,与整体偏暖黄色的古琴形成对比,经过调整后将蓝色改为黄色,背景色改为古琴的邻近色,使其与古琴主体能够产生呼应关系,各色参半的背景与与古琴临近的背景色,让海报整体看起来更和谐统一。在参半的背景中,左侧红色中添加了传统纹样、右侧添加了一些曲线,使得海报丰富且不显空洞,而左繁右简的添加纹样,在统一中产生了对比,增加了海报的趣味性与可观赏性。
在主体与背景之外,添加了一些文字来丰富装饰海报,将“非遗文化”与民族传承——“山东 诸城古琴”等信息通过文字的直观形式呈现在海报上,进一步的突出了“匠心·民族魂”这一主题,同时表明其是人民大众共享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