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就业/招聘小程序
咨询电话: 010-66083178(工作日8:30-17:30) 请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秀秀
010 -66083178
www.qxwq.org.cn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
内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
大赛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四川竹琴海报
学校名称:南充技师学院
参赛队伍:miss
参赛学生:杜登俊  
指导老师:郑明军  

详细说明

我以海报的形式来设计,描述四川竹琴的历史、艺术流派、艺术特色等方面,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竹琴知道四川的竹琴。

四川竹琴源于道观音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20世纪30年代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演变成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之后又在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多个演唱派别。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演变成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

四川竹琴的中和调又称综合调中河调,由立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来,又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演唱派别。演唱者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四川竹琴的扬琴调又称省调,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

四川竹琴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是由一根长约2.52.8尺的竹筒和一对竹板组成,筒为竹琴,板为简板。竹琴,又名道琴、道筒、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

道情这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高潮和流派间的相互交流。1910年,由蔡觉之、邓青山、李纯山等道情艺人发起,首次在成都竹林巷清音阁茶园举行竹琴坐唱。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川的竹琴艺人云集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省竹琴比赛会,参加的艺人及玩友多达一百余人。自此次竹琴界的风云际会后,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竹琴艺术家。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成都竹琴名艺人蔡觉之等又一路演出抵达重庆,与当时中河调的竹琴艺人赵高峰等进行交流,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以上就是四川竹琴的历史、艺术流派和特色,还有太多关于竹琴的记录了。

如今四川竹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入选。项目保护单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传习所为成都艺术剧院曲艺团。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位。

最后希望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会喜欢四川竹琴。

历史渊源

清初,四川一些城镇和水陆码头有道士流动于街头闾巷之间,持渔鼓、简板,演唱二十四孝之类的节目,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至光绪年间,始有非道流的艺人演唱,由街头进入茶楼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戏文故事。后因其主要乐器为一根长约3尺、直径约2寸粗的竹筒,蒙以鱼皮(或猪的小肠膜),以手指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故又易名竹琴。民国初年,四川梁山曾举行竹琴大会,经过评词、评调、评板,选出三根半竹琴,即杜成辉、孙成德、赵高峰、梁佩然(半根) 4人。这次大会扩大了竹琴在群众中的影响。1925年前后,成都的锦春茶楼、重庆的大观茶园成为演唱竹琴的固定书馆。此后,书馆日益增多,出现不少著名的职业艺人。从此竹琴进入繁荣旺盛时期。

艺术流派


四川竹琴有扬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前者又称成都派,其创始人贾树三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丰富唱腔,委婉细致,韵味醇厚;中河调的代表是重庆的吴玉堂,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有气势。多为一人坐唱。 又名道琴或道情。清朝初年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竹琴有扬琴调中河调两大艺术流派。扬琴调又称成都派,其创始者贾树三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来丰富唱腔,以委婉细致、韵味醇厚、善于刻画人物著称。中河调的代表是重庆的吴玉堂,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有气势。竹琴以散文解说,韵文歌唱。以第一人称代言体为主,第三人称叙述体为辅。说唱人物和故事,写人状物,抒情绘景,夹叙夹议,生动灵活。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坐唱。演唱者时而摹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竹琴曲目,除长篇《三国》、《列国》外,还有中、 短篇《琵琶记》、 《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浔阳江》、《渔夫辞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对竹琴传统节目进行搜集和整理,出版有《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

艺术特色

伴奏乐器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出时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发出铿锵清脆的音韵。 道情的起源,据相关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四川的城市乡村常有云游道人,用道情的方式演唱戏善歌词化缘,比如《二十四孝》等,唱腔多用玄门调和南音调。到清代光绪年间,开始有民间艺人模仿云游道士唱道情,于是逐渐形成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
四川道情又分扬琴调和中河调两大流派,前者又称成都派,其创始人贾树三广泛吸收四川扬琴的曲调的优点,经过改良,形成唱腔丰富,表演细腻,韵味醇厚的演唱特点。由于道情曾大量借鉴扬琴的表演技艺,因此当时曾引起成都四川扬琴艺人的反对,后经当时身任四川巡警道道台的周孝怀出面干预调解,冲突才告结束,并开始称道情为竹琴。道情中河调的代表人物是重庆的吴玉堂,其唱腔朴素深沉,粗犷而富于气势。道情的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坐唱。传统剧目除长篇的《三国》、《列国》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曲艺形式

道情这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高潮和流派间的相互交流。
1910
年,由蔡觉之、邓青山、李纯山等道情艺人发起,首次在成都竹林巷清音阁茶园举行竹琴坐唱。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川的竹琴艺人云集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省竹琴比赛会,参加的艺人及玩友多达一百余人。自此次竹琴界的风云际会后,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竹琴艺术家。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成都竹琴名艺人蔡觉之等又一路演出抵达重庆,与当时中河调的竹琴艺人赵高峰等进行交流,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找人才
千校人才小程序
找工作
万企岗位小程序
一键咨询
注册简历
查询
资料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