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参赛作品《非遗·戏曲》的作品说明
设计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设计背景:“非遗”有着独特性、流变性、地域性、综合性等文化特征,戏曲的“非遗保护以确保戏曲生命力为核心。设计以戏曲中重要元素花旦作为主体将作品展现。
设计说明:作品的设计亮点是以花旦的头发与大鼓、二胡、长笛、唢呐、锣等传统乐器结合,再以粒子消散的形式呈现,花旦属于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乐器也是戏曲舞台呈现必不可少的元素。作品表现着非遗戏曲正在随着时代的前进慢慢被人们淡忘,此作品的核心就是再一次唤起人们对非遗戏曲的记忆。
全球信息化加剧,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加速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信息的易于获取,外来潮流文化的新奇,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快节奏的生活让外来流行文化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人们很难悠闲自得地静下心来品评一段传统戏曲。传统戏曲在现代的传承接续出现了困难,很多戏曲唱腔的内容、技巧、风格、流派等,面临着后继无人而默默消亡的窘境。传统戏曲的路在何方,未来又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要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在传承中接续戏曲前路,就要通过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受到多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影响,同一种传统文化最终的表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戏曲是最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曾经是我国人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流行文化时时刻刻地占据着现代人的内心,传统戏曲已经很少有人喜欢了。为了使得传统戏曲更好地接续、传承,让我国人民重新喜欢戏曲,只有将传统戏曲不断创新,才是戏曲未来的发展之路。
传统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分别为唱、念、做、打,戏曲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吟唱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通过手势、姿态等身体语言来丰富舞台表演的内涵。传统戏曲对戏曲表演者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这里不光要有清亮的嗓音,还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在道具和环境上,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曲目进行调整。
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地方色彩非常浓郁。这是戏曲在演变发展中吸收当地文化造成的。而其中最显著的地方特点便是语言特点。我国的语言体系较为丰富,在发音和用法上更加贴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传统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大都采用这种发音。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这就使得我国传统戏曲一旦出了当地,很难受到其他地区人民的认可和欢迎,限制了戏曲的广泛传播。如果为了戏曲流通和传播的便捷,将戏曲内容转化成现代汉语进行传唱,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难度,便于听众了解曲目的意思,但是现代汉语的重编和古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韵脚的运用上现代汉语是不突出的,如果直接进行传唱,失去了传统戏曲唱腔起承转合的独有韵味,也缺乏戏曲地方性的特色,同时传统戏曲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海报设计整体以砖红、鹿皮色等中国传统颜色为主色调,彰显了中国色彩的高级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
总结:传承非遗传统戏曲文化,应以创新作为活力将以带动,才能重现非遗现戏曲的活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