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说明
在创作时,选用面具和“蜀”字的结合,达到两种文化的冲击,在画面的背景选择喷溅式的笔墨铺满整个画面,手机位于画面的左上角,并且占大部分,面具位于画面的右下角,占1/3。在海报的四角设计了一些蓝色和绿色,紫色的邻近色,交叉构成一个色块冲突的状态,深蓝色为画面的主配色,而面具为严谨的画面冲撞破禁锢,是画面显得更生动形象。将白色与蓝色直接相融合,在在白色的底板上喷溅上蓝色的笔墨,是画面的形象更跳脱,隶书的“蜀”字,让画面更规矩,形成了在严谨与跳脱中的多样与统一,而达到形式美的法则,同理创作了同系列第二幅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先将底色调整为蓝色,再将四个角一次进行勾线和选区,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是最为有趣的部分,仔细欣赏了许多川剧脸谱,演绎了生活各色。将字与图的结合实现了文字美与形式美的结合。
在四川而言,川剧脸谱时重要代表之一,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
在川剧脸谱中,在国粹当中,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
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当川剧脸谱文化与现实碰撞时,我们常常会知道一些纪念品上会出现川剧脸谱,亦或是有一些甚至是被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被融入了日常生活当中。或许“台上人唱的是戏中人一世浮华,台下人品的却是自己的半生沧桑”,台上人唱的是戏中人一世浮华,台下人品的却是自己的半生沧桑。世嘲划破了面具,露出了他们丑陋的脸,他们慌忙的拿手遮掩,没了往日的高高在上笑颜。
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川剧,用起来反映人间各态,或许现在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丢,因此选择川剧脸谱来表现非遗与时代的碰撞。无独有偶,在面对风云变幻的现在,我们确实有许多新东西,但我们也不能忘掉了老事物,他们蕴藏了时代的内涵,尘封的过去岁月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