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中秋佳节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其实叫“祭月节”,聊聊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看节日习俗。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天我们会吃月饼、赏月、讲嫦娥的故事。
而月饼(Moon Cake),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最初是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中秋节教你做广式月饼,无技巧无难度,口感细腻绵软,比买的好吃。中秋节自己在家做传统大月饼,一个有半斤重。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后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种类,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嫦娥,又称恒我、姮娥、常娥、素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后羿之妻,据史料记载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美貌非凡。
嫦娥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归藏》,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民间传说嫦娥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与玉兔为伴。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被描绘成绝世美女。中秋节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人的一大风俗,中秋佳节暗喻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