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项目设计》属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是学期专业课程知识应用和反思的载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课程历史沿革
1、2014年在2013级艺术设计专业(专科)开始进行课程教学试点;
2、2015年《项目设计》课程正式进入艺术设计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于第四、五学期开设项目设计Ⅰ、Ⅱ;
3、2016年《项目设计》课程正式进入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于第四、五、六、八学期开设项目设计Ⅰ、Ⅱ、Ⅲ、Ⅳ;
4、2017年《项目设计》课程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整,进入2017版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于第四、五、六期开设项目设计Ⅰ、Ⅱ、Ⅲ;
(三)课程作用
该课程以项目为实例,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主动性、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具备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并通过项目设计课程组教学,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整合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整合项目教学资源的作用。
2、在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融合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的作用;通过开放型真实项目为载体的任务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课程模式
1、设计思路:围绕“行业·创新·实践”这一主题,结合“教学做创”的理念,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型的教育,实现“专业与职业两位一体,创新与创业双创相融”。
2、教学模式:通过“1+N”模式,即1个项目:典型岗位工作任务;N :支撑完成该项目的全部学科知识,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课程特色:
(1)岗位导向,面向全体,分类培养:
项目设计课程组以市场所需“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等岗位的能力要求为课程标准,分方向开设,对应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面向全体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2)项目引导,课程整合,进阶提升
通过真实企业项目、模拟商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课程资源的导入和项目管理的执行,整合了专业课程知识,分学期的阶段性设置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持续性,让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能力提升能够循序渐进。
(3)校企合作,学做一体,前后融通
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和工作室教学机制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共建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团队,学生得以学做一体,知行合一,从而保障了学生职前和职后的融通。
二、课程目标
专业能力 | 方法能力 | 社会能力 |
支撑完成项目设定任务的全部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力;按设计流程: 1、前期设计 2、方案设计 3、扩初设计 4、施工图设计 5、效果展示 | 1、市场调研 2、客户需求 3、融合技能 4、头脑风暴 5、创新创业 | 1、项目洽谈 2、多方沟通 3、团队合作 4、协同决策 5、整合资源
|
(一)学习成果形式
按项目任务完成的设计作品:
1、项目计划书
2、设计方案书或设计作品实物
3、PPT(学习中有过程记录并按阶段陈述学习收获)
(二)学生通过该课程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独立完成项目设计方案43个,28人次参与教师主导的社会服务设计方案3个。12人次参与学校培育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项,获“第三届‘创青春’四川省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项目过程中得到切实提高。
三、学习考核评价
评价载体:项目计划书+实物展示(展览)+PPT陈述和答辩评价主体: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
4、企业人员考评
评价形式:
1、突出过程与单元作业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训练、作业辅导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案例分析、作品展示、体会交流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能力及技能水平。
4、教学中按任务模块评分,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5、考核方式结构由教师根据基础能力要求,自行设计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
6、平时作业成绩占30%(含实物和PPT陈述),考试作业成绩占50%(含实物和PPT陈述),考勤表现占20%,考试作业由3名教师和外聘企业人员组成考核小组集体评分。
四、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1、课程任务载体资源:真实情景的设计项目。
2、学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线下、线上教学资源。
3、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条件资源: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
1、 将真实企业项目、模拟商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社会服务项目与课程整合,实现真实情景与教学情景的融合。
2、 整合学期专业课程的线下、线上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系列视频、直播教学、微课、慕课、微信群讨论答疑等多种形式,实现专业课程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与项目设计课程配套。
3、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条件,实现企业与学校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