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就业/招聘小程序
咨询电话: 010-66083178(工作日8:30-17:30) 请登录 注册
建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认证标准
重视应届生身份,但请去应届生化
发布时间:2025-07-18 00:00:00

上周在就业指导中心值班,遇到个大三学生气冲冲来投诉:“企业凭什么歧视往届生?我明年毕业,现在就该享受应届生待遇!”

等他抱怨完,我翻开他的简历:实习经历空白,专业排名中游,连国考省考的基本时间线都记不清。突然明白 —— 他要的不是 “应届生身份”,而是 “应届生特权”。

应届生身份有多值钱?

每年国考,近 70% 的岗位只招应届生;央企校招中,80% 的 offer 流向应届毕业生;很多城市的人才补贴,明文规定 “仅限应届毕业生申领”。

这层身份像张 VIP 卡:

· 考编优势:选调生、央选等 “体制内捷径”,非应届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 企业倾斜:校招流程比社招简单 30%,部分岗位免笔试直接进面;

· 容错空间:试错成本低,哪怕第一份工作不满意,跳槽时仍能被当作 “职场新人” 看待。

去年有个计算机专业的学长,就是靠应届生身份同时拿下腾讯校招和某省选调生资格,最终选择后者时,HR 特意叮嘱:“这份 offer,等你毕业就失效了。”

但 “应届生化” 正在毁掉一批人

“应届生化” 不是指应届生身份本身,而是那种 “仗着应届生身份躺平” 的心态:

· 觉得 “反正有校招兜底”,暑假窝在宿舍打游戏,连简历模板都懒得改;

· 认定 “考编只看应届生身份”,行测刷了 50 题就喊累,说 “反正明年还能考”;

· 抱着 “先找个工作保底” 的想法,对实习敷衍了事,觉得 “反正应届生不愁下家”。

前几天收到个私信:“我今年毕业,国考省考全落榜,校招也没抓住,现在找工作处处碰壁。都说应届生金贵,我怎么觉得自己像根草?”

翻了翻他的朋友圈,去年暑假在晒旅游照片,9 月校招季在追选秀,11 月国考倒计时时在打排位赛。他不是被 “往届生” 身份打败的,而是被 “应届生特权思维” 拖垮的。

聪明的学生都在做 “去应届生化” 准备

真正的应届生优势,应该是 “用身份换机会,用能力守机会”。这届毕业生里,清醒的人早就开始双线操作:

1. 把 “身份优势” 转化为 “能力壁垒”

· 金融专业的同学:利用暑假去银行实习,把校招笔试的行测题和岗位实操结合起来练;

· 师范生:一边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一边去培训机构代课,把理论转化成讲课技巧;

· 理工科学生:跟着导师做项目,把论文里的公式变成简历上的 “独立完成 XX 实验”。

2. 建立 “反脆弱” 求职体系

· 考编党:别只盯国考,同步准备事业单位联考和军队文职,用 “多赛道布局” 对冲风险;

· 求职党:秋招主攻大厂校招,同时投递 2-3 家中小型企业 “保底”,避免 “一棵树上吊死”;

· 考研党:预留 3 个月校招窗口期,别等成绩出来才发现 “应届生身份已过期”。

3. 提前培养 “职场人思维”

· 把 “学生思维” 换成 “结果导向”:实习时别只记 “做了什么”,要写 “做出了什么 —— 比如用 Excel 整理客户数据,让部门效率提升 20%”;

· 摆脱 “被动等待”:主动联系往届学长了解行业动态,比别人早 3 个月知道某国企扩招信息;

· 储备 “抗风险资产”:考个驾照、练熟 PPT 制作、学门编程语言,这些技能永远不会因为 “往届生” 身份贬值。

给应届生的 3 条行动建议

1.列一张 “身份倒计时表”:在手机备忘录记下 “距离毕业还有 XX 天”,每周提醒自己:“这份身份能帮你敲门,但守不住门。”

2.做 “双轨制准备”:白天准备考编刷题,晚上研究行业报告;上午去实习,下午改简历。身份是船,能力是帆,两者缺一不可。

3.每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突然毕业,我的简历能打败多少同龄人?” 这个问题会帮你撕掉 “应届生滤镜”,看清真实差距。

最后想说:应届生身份就像大学食堂的免费汤 —— 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没人会靠它吃饱。真正能让你站稳脚跟的,永远是那些 “去应届生化” 后依然闪光的能力。

别等毕业那天才发现:你失去的不只是应届生身份,还有本该在这段时间里野蛮生长的自己。

找人才
千校人才小程序
找工作
万企岗位小程序
一键咨询
注册简历
查询
资料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