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支撑教学科研转化)
攻克“高碳生产、固废污染、寒地施工难”行业痛点,研发“工业废渣复合掺配混凝土技术”,固废替代水泥30%,单立方米混凝土减碳15%,获国家专利受理,在千万级工程应用超10万立方米,减碳超1200吨。
研发“低温低碳混凝土加热搅拌辅助装置”,适配-30℃环境,提升东北冬季生产效率60%,为寒地建筑技术教学提供实战案例。
2. 数字化与标准化成果(赋能课程与科研项目)
自主研发26套核心系统,含国内首创的LCFP碳足迹核算系统(精度95%+,获生态环境部认证)、AIFM AI配方优化系统(缩短调整时间70%),可融入“建筑信息化”“低碳工程管理”等课程教学。
作为第一起草人,主导制定《工业固废低碳混凝土全产业链技术规程》,纳入《国家绿色建材推广目录》,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标准研究。
3. 产业资源与课题经验(助力校企合作)
担任国家重点课题“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及全产业链应用”总负责人,建成年处理固废50万吨示范生产线(工信部典型案例),可联合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
成立 “长春绿色建材产业链联盟”,链接 12 家龙头企业,促成合作超 30 笔,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
4. 荣誉与行业影响力(提升专业认可度)
个人获 “中国低碳混凝土创新企业家”,企业获 “吉林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技术辐射东北、华北,可提升高校在绿色建筑领域的行业合作竞争力。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多个,实战经验能帮助学生衔接产业需求